中东战地手记|我们还能再去加沙吗?

时间:2025-09-15 14:37:00

新华社开罗9月15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我们还能再去加沙吗?

新华社记者艾哈迈德·沙菲克

2005年夏天,一股希望之潮席卷了我们在加沙地带的家园。这种感觉如今看来几乎是陌生的,我甚至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过。

那段时间,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密切追踪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推行的加沙单边撤离计划,向编辑部发回一线报道。然而,未来似乎悬而未决。

犹太定居者们拒绝离开象征着以色列占领“功绩”的定居点。终于,他们在以军士兵的注视下告别定居点。2005年9月12日,最后一批以军士兵撤离,如同留下一块空白画布,我们满怀希望在这块画布上勾画一个崭新的加沙。

对加沙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事件,更是关乎生存的转折。

在此之前,我的生活,以及所有加沙人的生活,都被令人窒息的占领所定义。即便外出进行一次简单的新闻采访,都要在以军检查站经受持续恐惧的折磨,因为以军士兵有权羞辱或逮捕我。

以军撤离加沙后的最初几天里,加沙地带充满了喜悦。以往由于军事检查站而经常发生拥堵的加沙高速公路上,到处都是庆祝的游行队伍。装饰着巴勒斯坦国旗的汽车在城里穿梭,喇叭声响彻云霄。

人们首次进入犹太人撤离后的定居点,这一幕令我难忘。多年来,这些定居点一直是禁区,是隐藏在围栏和瞭望塔背后的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时刻,就像我们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2005年9月加沙人的喜悦和憧憬只是昙花一现。以色列撤离加沙后,加沙出现了政治真空,并演变成内乱。

以色列抓住巴勒斯坦人的分裂局面,对加沙实施陆、海、空全面封锁。加沙人一步步陷入困境,遭受着以军反复的军事攻势,包括2008年的“铸铅行动”、2012年的“防务之柱”和2014年的“护刃行动”。不少房屋、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甚至加沙唯一的发电站都在袭击中被毁,这片土地陷入了漫长的黑暗。

已故父亲的话语至今仍萦绕在我脑海。那时,他总是恳求我留在加沙,即使在绝望中也要抱有希望。他说,终有一天情况会好转,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到来。

2014年,我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暴露在太多危险之中,让父亲恐惧不已。尤其是目睹了我的同事在那年的军事袭击中丧生后,父亲苦涩无力地对我说:“你最好去别处找工作,加沙已经不再安全了。”那一刻我知道,对一名父亲来说,他心中的痛苦和无奈难以言表。

最终我做出艰难决定——离开加沙,带着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到埃及寻求庇护。我曾坚信,发生在加沙的冲突只是暂时的,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然而,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这不仅是又一轮军事冲突,更预示着加沙地带的支离破碎。以色列官员发出吞并加沙的政治言论,加沙巴勒斯坦人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战火吞噬了曾经的家园。和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一样,我现在深感恐惧。同仍留在加沙的上百万巴勒斯坦同胞相比,我和家人们又是幸运的。

我能想象得到,经历过人生的残酷巨变,孩子们心中一定压着沉重负担。“我们还能再去加沙吗?”14岁的儿子常常问。

我也没有答案。(翻译整理:姚兵、董修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