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万物”,养生还是营销?

时间:2025-05-25 07:56:00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吴清怡 王鑫

当传统中药材大胆跨界,成为奶茶、咖啡、面包、冰淇淋制作配料的“新宠”,“万物皆可配中药”的说法如今在网络上热度一路高涨。

“中药配万物”,到底是真养生还是纯营销?5月22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

药食同源,有门道更有规矩

阿胶奶茶、罗汉果拿铁、枸杞原浆面包、当归牛肉……近期,养生爱好者陈芳(化名)总能在社交平台上刷出许多“光看名字就觉得很养生”的饮食,令人动心。而在线下消费时,她也喜欢在奶茶店尝试不同功效的中药茶饮。

中药能随便添加到食品当中吗?其实,陈芳心里时常有这样的疑惑。而在网络上,这个问题也被许多网友热议。

早在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便制定了《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目录》),将106种药材纳入药食同源范围;2024年,又新增了地黄、麦冬等4种药材。有分析人士指出,这让中药“从药房走向厨房”有了合法通道,为中药养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药首先是药品,这也意味着药膳、药饮等产品,其中所用药材必须是《目录》中的物质,需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主任廖建萍告诉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网络上不乏有人曝光,现实中一些商家为了增加所售食品的“功效”而大胆“尝新”,违规添加《目录》以外的中药材。

廖建萍指出,商家为追求噱头,违规添加未经批准的中药材,随意夸大其疾病预防和治疗功效,这种做法不仅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还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在购买前,不妨多留意产品所含成分。如果是中药茶饮、餐饮的热衷者,也可以多学习相关中药知识,避免成为被割的‘韭菜’。”

保持理性,盲目追求疗效恐适得其反

某电商平台上,“十全大补汤包”“二十四味贵妇茶”等产品十分诱人,却未标注适用人群和禁忌事项;瓶装的熬夜水、素颜水,以及便携茶包、即食膏方等预包装产品都是年轻群体的“工作、生活搭子”……

“国潮文化正在重塑消费认同,让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力,的确为人喜闻乐见。但如何真正让‘网红’变‘长红’,除了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依仗大众有科学的认知。”廖建萍说。

通俗地说,有些药材与食物存在性能与功效的相左;有些药材与食物配伍有效成分会损失或产生不良反应;有些药材本身具有一定毒性,不当配伍或使用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养生效果,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危害身体健康。

“没有一款药食同源产品可以人人适用。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廖建萍说。

“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及老年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对中药材的耐受性更低,随意食用含中药的食品,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廖建萍提醒,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异,即使是合法添加的中药材,也不能盲目食用,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谨慎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持食品、饮品的口感,添加中药材的剂量偏小,因此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有限。而且,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也可能会遭到部分破坏。

此外,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不排除会有商家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糖分、添加剂等,这些成分不仅会削弱中药材的养生效果,还可能带来肥胖、血糖升高等健康问题。

“这也意味着,对待这类产品的养生效果,大家要理性看待,不能期待这些养生食品或饮品能替代药物的治疗。”廖建萍提醒。

未来,如何让消费者能更好判断产品的实际作用和安全性?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仍缺乏针对性强的行业管理办法,以及明确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标准。如何完善标准、加强监管、规范企业诚信经营、加强中医药的科普宣传等,都是全行业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