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李昌林)日前,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5年修订)的通知,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要求,加强幼小衔接,坚持零起点教学,依据学生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一年级入学要设置入学适应期。
“零起点”教学是一种教育学术语,主张儿童入学前不以学科知识积累为条件,教师教学不以部分孩子超前掌握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应结合全体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以保障教育起点公平,缓解超前学习压力。2013年以来,教育部和各地相继出台实施细则,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以学情调整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为确保“零起点”落实,广州市还专门要求设置“入学适应期”,这项举措很值得肯定。
十多年来,“零起点”教学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地方小学形成一种怪诞现象:一年级开课不从拼音、写字、20以内加减法和ABCD教起,而以超前超标显示教育“创新”和教学水平。让不少满怀憧憬的小学生步入小学校门就遭遇当头一棒,随即陷入“恶补”泥淖,孩子们心目中蔚蓝的小学生活黯然失色,“七彩童年”成为灰色童年。
这种状况屡见不鲜。笔者某学生在孩子入小学之前,曾思忖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从网上看到教育部和他们当地省教育厅关于“零起点”教学的精神后,便打消提前补课的念头。谁知孩子进入小学,教师教学起点很高、进度也很快,一篇需要两天教完的课文,老师一天就教完。不几天,聪明伶俐的孩子就感到茫然失措,需要爸妈每晚陪着补习到深夜。好不容易熬过一年,班主任还是要求孩子留级。无奈,只能将孩子转到另一所学校一个性情温和不赶进度的女老师班上。经过两年努力,孩子成绩总算达到中等层次。此类孩子进校就遭到迎面浇冷水的现象,让不少家长对“零起点”教学心存疑虑。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本质是激发内在潜力,而非超前强行灌输知识。悖离“零起点”的超前教学,能够接受的约有5%禀赋较强的儿童,对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拔苗助长。孩子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教学应该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让孩子们在合适的年龄完成合适的学习任务,在自然状态下学习进步。超前教学往往让孩子们无法尽情地发现与体验学习的乐趣,磨灭他们天然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恐惧感,降低学习专注度,严重伤害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零起点”教学是教育规律的需要,也是广大小学生和他们父母的强烈呼唤。
不可否认,“零起点”教学面临教材制约的困境。如今小学教材严重脱离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教材本身显然不适合“零起点”教学。为此,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和家长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迎难而上,破解难点,依据学情采用相应变通策略。教育管理部门应以强有力的手段规范教学行为,研制“零起点”教学基本规范,严格规定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认真督查考评,督促教师“零起点”施教。教研部门应该严格把握教学标高,严格控制教学进度,统一各地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检测标准,坚决禁止超前超标。教师应立足“零起点”,将现行教材进行分解和第二次创作,从最基本的知识教起,循序渐进,确保学生学懂学好,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起点上同起步、不掉队。家长也要消除“抢跑”心态,支持配合教师“零起点”教学,不以自己孩子超前学习的标准苛求教学进度。
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应该成为新学期严格遵循的铁律和不得逾越的“红线”。各地各校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低年级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用心呵护、倾情以待,增强幼小衔接的稳妥性、适应性、科学性,努力给小学生创造学习的神奇与喜悦,培养孩子们的阳光心态和良好习惯。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飘荡着美丽的彩虹,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欣慰,享受到“七彩童年”的快乐!